现在你听到“要做个有用的人才”这句话的时候,会不会觉得老生常谈?这句话其实是降低了对人才的期待。
你看看当今那些风云人物,从马云到马斯克,用“有用的人才”评价,是不是有点踩不上点呢?
个年轻人考上了某个著名大学。家长和老师都对他给予厚望,有的说“这个专业最热门,你应该选这个专业”,有的说“到学校一定要专心学习,别分心”,有的说“要跟老师和同学搞好关系”,有的说“你的人生规划应该是先做技术,成为一个好员工,将来要进入管理层”……
你要都听这帮人的,你就会无所适从。搞关系跟专心学习是互斥的,技术和管理是两码事。真实世界并不像学校教育那样给你设定好一个个里程碑,达标了就给你相应的待遇。你要在各种矛盾之中做出选择。
专才,是以一技之长参与某一项特别的社会分工的人。老一辈的人说什么“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说的就是专才。
而通才,则是不但掌握专业技能,而且能跨领域运用技能,会通用的方法,能够处理复杂事物的人。孔子说“君子不器”,说的就是君子要做通才。
并不一定不可逆,但是你最好先想好。下面,我给你说说这两条途径的六个区别。
第一,专才力争起跑线,通才大器晚成。
专才可以用刻意练习的方法快速训练,而且练成了马上就有用。考察美国大学生毕业五年内的收入水平,排在最前面的都是计算机、电子工程这种“数理化”专业。做专才,见效快。
而你要选择了历史、政治和哲学专业,刚毕业的你的确没啥大用,你的收入会比较低。但是毕业十年到二十年之后,这些人反而会上来。特别是你考察那些在职业生涯中期能拿到三十万美元以上年薪的人,他们当初学的很多都是“自由技艺”专业,也就是那些没什么直接用处的人文学科(1)。
这些人是通才。他们需要在社会中打磨自己,才能学会如何发挥那些知识的价值。担任企业高管的通常不是程序员出身,而是那些比如说在大学学的是“社会学”的人。
这些人的共同特征是经历复杂(2)。他们有的出身于名校但有的根本没上过大学。他们在成为高管之前从事过各种各样的职业。他们有过跨部门、跨学科、跨文化、跨职责的经历。他们失败过,甚至犯过特别大的错误。他们年轻的时候有过很长的尝试期和探索期。
通才无法速成。美国增长最快的创业公司的创始人在创业时候的平均年龄,不是25岁,而是45岁(3)。
第四,专才埋头苦干,通才知人用人。
不懂技术的人最好别去搞什么管理,但是懂技术完全不等于就可以搞管理——事实是现在有大量既懂技术又会管理的人。
想要搞管理,你要懂“人”才行。文学作品能帮你提高共情能力,学会理解人;文法技能能帮你提升表达能力,学会影响人。
能够迅速理解一个不同背景、不同文化的陌生人的想法,能够让对方立即明白你的想法,这是现在极其珍贵的能力。
第五,专才追逐信号,通才自行探索。
今天问这个明天问那个,总想让别人告诉你下一步应该干什么和学什么,你就已经落了下乘。高水平的通才具有从杂乱的信息中获得洞见,在没有规则的地方自行制定规则的能力。
专业划分都是人为的,通常是给专才准备的,通才得自己决定自己需要哪些知识。有人学的是艺术欣赏,但是他得到了洞见直觉的能力;有的人喜欢读历史书,他肯定爱好研究领导力。真实的知识没有固定的边界。
没人管,你自己决定干啥,这才是高水平。
第六,专才动机明确,通才志存高远。
龙虎狗的关键区别不在于谁做数学题的反应快,而在于他们考虑问题的格局不一样。
现实世界中各人有各人的利益诉求,越往上越会看到互相冲突的价值取向,这时候你如何取舍,就取决于你的格局。是优先发展经济、还是不惜代价保护环境?像这种问题不是一句“德才兼备”就能解决的,读书少的人根本说不清什么叫道德什么叫不道德。
很多风险投资人是哲学家,华尔街喜欢录取哲学专业的毕业生,为啥呢?因为哲学能让你适应矛盾。你得掌握多种思维模型,学会从不同的视角考察一件事,才能做出最好的决定。
要做到这些,你需要有一套足够高的价值观才行。而价值观更高的那个你,恰恰不是现在的你——所以通才都是为了自己而学习。
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专才是分工的产物,很多时候专才是把自己变成了一个工具人,等待社会的挑选;而通才的首要目标是完善自己。
何必在意五年以后的社会最需要什么专业呢?我们能不能有点智力勇气,想想自己想要做个什么人、想要干成什么,完了再看看干那件事儿需要什么工具。
伟大的国家不是全靠工具人建成的。特别是这个AI正在接管大部分专业工作的时刻,世界越来越需要通才。世界需要能理解它的人。
这篇文章献给厌倦了平庸的设定,拒绝被生活安置的人。
我们读书、探索、理解世界,不是为了去响应世界的需要,而是首先要知道这个世界值不值得我们的努力。那些把更基本的问题想通了的人,才是世界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