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猎头之道》,很大一部分的兴趣在于,想从猎头的想法中,反观一下人才市场及聘用之道。我身边许多优秀的人存在一个疑问,为什么我这么优秀,平生都没遇到一个猎头上门呢?当然这个疑问也许根本不存在,我只是一时兴起被触发的。我大致明白,在三四线的小城市里面,每个人之间也许就隔着6个人以下的中间人关系,山不转水转大家很容易转到一起,猎头机构可能真的“不怎么有”,反正我是没看见有,只知道一些网络招聘平台。前几年看电视剧《猎场》的时候,发现拥有庞大人才数据的猎头公司,在供需双方游走贩卖信息以及沟通说服,寻求双方的合作点及条件达成。这中间的工作空间很大,替别人出面去挖角人才,通过猎头的外衣变得合理化合法化,也是比较有意思的一件事。只是小城市的认知层面,我们看待猎头是很陌生很神秘的,也是特别好奇的。
对,也可以说,因为好奇,我翻开了《猎头之道》这本书。
而这本书是解析猎头行业的。作者的目光放在更大的点上,他是用自己的工作经验、自己的思考和学识,来分析猎头公司管理、行业困境是、创新发展模式以及猎头底层逻辑的深度探讨。我读的时候有种“坐井观天”的感觉,因为我这种没遇到过猎头,甚至连猎头公司都没有看到过,对这个行业还存在于电视剧层面的认知上,无疑是泛泛而读不求甚解。想起一句俗语说“没吃过猪肉还没见过猪跑”,从猎头层面上讲,我不仅没吃过猪肉,我连“猪跑”都没见过,所以让我理解猎头公司商业发展模式,真的有点太难为我了。只是,我为什么仍然要读呢?因为我好奇,我对这个陌生的大世界充满着好奇。我是活在小城市,但是我还是要努力追赶大城市的脚步,不是么?
作者讲到一个事例,让我更有兴趣,更加好奇了。书中谈到,有一次一个即将上市的大公司,急需一个有上市经验的财务总监,因为现在的财务总监没有相关能力,有点不符合发展要求了。当时这公司比较急,于是就跟猎头公司签了合同,交了预付金。刚好,作者手里有一个合适人选,于是直接介绍过去,双方都比较满意,业务谈成了,只用了三天时间,两次碰面而已,可是佣金却是15万。那个招聘公司不怎么乐意付尾款了。因为3天时间,两次碰面沟通,你就赚了15万——这不管从哪个层面上来讲,都有点不合理吧。这是机会主义或者是有投机钻营之疑,甚至有点不劳而获的感觉。或许从猎头的角度来看,他会觉得我之前的人才储备是需要工作付出的,也是需要成本的。但是不管怎么解释,都会觉得15万算是个天价了。从这方面看来,猎头就是贩卖人脉关系、贩卖信息及机会的,其收益中的“劳动付出与收获”之间多少都存在让人怀疑其“割韭菜”之原罪了。
“干得好,想得透,会教人”是不同的能力。特别服!
特别期待作者从职场、求职等层面,来解读普通人才的职业规划及工作寻求技巧。当然,这不是猎头眼里的超级人才层面,而是普通人才层面来观察的。但是我觉得这个阶层的人更多,对这个更有需求,更需要作者来帮助和分析指导了。
于是,我替许多待解救的普通人发问:我这么优秀,为什么没有猎头来找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