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部门的小李,每天下班了,一定会留下来加班到很晚才走。”
“嗯嗯,我们部门也有这样的人,不知道他每天都在加什么班?”
“谁知道呢?说不准只是等我们下班了,占用公司资源用电脑看片子,也说不定。”
你们的职场环境中,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同事呢?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无时无刻的加班到很晚才回去呢?即便办公室只剩下她一个人。
我们把这类情况叫做“鸟笼效应”,大家有听说过吗?
为什么要叫“鸟笼效应”呢?这里有个很有趣的故事说来给大家听听。
1907年,詹姆斯和好友卡尔森要从哈佛大学退休了。
有一天,两人相约而谈,打起了赌。
詹姆斯信心满满地说:“我相信,不久你会养一只鸟来打发你的退休时光。”
卡尔森不屑道:“这肯定不可能发生在我的身上。”
几天后,卡尔森的生日到了,詹姆斯送给了卡尔森一只精致的鸟笼。
即便如此,卡尔森也没有养鸟的打算。
退休后的卡尔森,常常有朋友来拜访,每一次都会被朋友问及“只见鸟笼不见鸟”的缘由。
尽管卡尔森反复的解释,自己从来没有养过鸟,这只鸟笼只是一个工艺品而已。
朋友也是一副不相信的表情。
不久,这只精致的鸟笼里住进了一只小鸟。
这就是“鸟笼效应”的由来。
现在的职场,加班已成常态化办公模式。
但是我们要清楚一点:加班不代表工作认真,公司评定一个优秀的员工并不是以加班时长为判断依据的。
如果你通过加班,依然完成不了工作,试想一下后果会如何呢?
我们知道,现在的单位,不加班可以说几乎不存在,不过加班也要适可而止。
我们要清楚了解今天加班的必要性,如果必须加班,就提高效率。如果没有必要,也适当的让自己早一点回家,放松一下下,也何尝不可嘛。
问大家一个问题:大家怎么看待这种现象呢?欢迎大家留言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