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打工人,在职场上会面临很多“鬼门关”:
22岁刚毕业第一份工作没选好,你就完了;
25岁还没有涨薪30%跳槽,你就完了了;
30岁你还没有带过团队,你就完了;
35岁你还在基层,没有晋升成为中层管理者,你就完了
……
人在职场漂,几乎三五年就要面临一个“生死攸关”的大坎儿。
特别是近几年35岁+非升即“毕业”成为很多公司的普遍现象后,给我们造成一种错觉:过了35岁如果你还没有升职或者进入到一个平稳的管理层,那就意味着:你的竞争力很弱、你的体力、冲劲、耐力都不如年轻人了,随时会有被淘汰的风险。
但职场架构是金字塔状,现实中35岁+升到管理层的人只是少数。大多数35岁+还在混基层的人,才是我们多数人的真实命运。
@8727:30岁+的我,从柜员到化妆师
我之前是国有银行的一名柜员,从大学毕业一直默默耕耘在高柜,一干就是七年。每天与人民币打交道,尘土飞扬;听着领导的‘’画饼‘’,还得点头称是;被无理取闹的客户指着鼻子辱骂,不得不含泪道歉。
由于体制的弊端,家里没有背景的我根本升不上去,柜员的职业生涯又带不给我任何技能的积攒,很难跳槽;而且守着这么一份父母眼中“金饭碗”,辞职是想都别想的事情。
其他同学的30岁,有人在外企、BAT风生水起,叱咤风云,前途似锦;有人创业,是没有大富大贵,但能相对随心所欲。我没有跟上他们的步伐,没有崛起,沉溺在柜员的泥潭里,越陷越深。与自己年少时憧憬的自己30岁的模样南辕北辙。
后来因一次工作危机,我这个基层员工被迫替人背锅,虽然勉强保住了工作,但受了处分。本来就对这份工作味同嚼蜡,现在还多了满满的委屈,我一怒之下辞职了。
辞职后的我对“体系”实在厌恶,不想从事本行业;但又没有其他能耐,所以在刚离职的那段时间,我进入了一段时间不断的人生低谷期,自我否定是常态。
因为我平时挺喜欢研究化妆的,有一次同学单位搞活动,请我帮忙有偿化妆。我发现自己很享受那一天把别人变美的过程,很有成就感。
后来我花钱去美容美发学院进行系统的学习,然后辗转几家影楼、造型室从助理做起,期间有挺长一段时间都没有收入,只能吃“老本”,还是很焦虑的,只能不断消耗我的存款。
在第三年,我和另外两个小伙伴成立了自己的造型室,因为手艺还行、价钱也公道(毕竟不是大牌),所以靠着一点口碑和熟人介绍,接过非知名剧组、广告团队的活儿,工作室也专职做新娘妆、私人自由拍摄。造型室已经实现了盈利。
30岁以后的职场,你可以选择在原来的轨道上“死磕”;也可以换条轨道,重新开始。
@Money Mami:决心一辈子吃“专业饭”
我今年34岁了,女性,一直没有进入过管理岗,从入职到现在走得都是专业岗。
十多年的工作经历,我发现自己不喜欢、也不适合当领导“管人”。从我的角度来看,管人比自己做事要累的多。很小一件事,我自己做一下很快,叫手下做,解释半天,对方做得不尽如人意,我心里看不上,但还觉得欠了人情。还不如自己上手。
我老公是纯管理岗,每天就是和各种人开会、协调矛盾、和自己老板开会、领命令、然后再布置下去。工作内容基本都是跟人斗,以我的性格肯定搞不定。
现在社会上流行的说法是“35岁+非升即走”,我对自己的职业规划是就在我这一行的技术线上持续精进,把该有的证书、新出来的技术都拿到手,继续走专业型路线。有一技傍身,即使不成为管理者,自己也能技术混口饭吃。
35+没能成为管理层,错不在己
《中国人口普查年鉴—2020》显示,在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35岁以下从业人员占64.6%,其中细分行业互联网和相关服务占比70.4%。在35岁+的“老”打工人眼里,到处都是“后浪”。
“35岁”就像一扇玻璃门,使我们很多人在职场上面临着流动难、晋升难、再就业难等问题;而那些就算走得顺风顺水、在35岁前进入管理层的人,也难保行业变化、环境颓势的出现,自己“一夜回到解放前”
就像网上半真半假调侃的那样,很多人35岁后职场的终点在外卖骑手、滴滴专车、淘宝店主、微商和卖保险。
35岁+依然被管理层拒之门外,不排除有个人能力、工作状态、上进心等原因。但很多时候不是我们个人原因造成的原地停滞。
原因一:公司架构问题。
尤其是越大的公司、分工越细,员工晋升通道也越按部就班。也有一些公司,从入职之初起,就已经根据你个人意愿、能力、性格等,划定了这条路径。比如不少大厂就把员工分为P岗和M岗,P岗是专业技术路线,M岗是管理路线。
走专业路线的,30多岁可能是个技术专家,也不会管任何人,但他的薪资待遇并不见得比同级别管理岗的人低,甚至更高。\
原因二:性格或个人偏好等原因,并不适合做管理者。
我们身边一定都有这样的人:自己干起活来水平很高、带人水平就很一般、管理一个团队很可能翻车,确实有这样不适合当管理者的能人。
原因三:能力不足,无法胜任管理岗位。
很多人第一年学了些东西后,就一直在复制粘贴、机械重复。对他们来说,并不是有10年工作经验,而是1年经验,重复了9次。这样的人很难被提升为管理层。
一旦企业面临困境时,这种靠经验混日子还拿着不低薪资的老员工,就会成为裁员名单上的第一批人。
加上这几年环境的低迷、内卷严重、人才市场遇冷导致的人多坑位少,这一切都使得晋升体系不合理,30岁+还是普通员工再正常不过。
在我看来,只要我们不是原因三里的那种人,因为混日子造成的升迁不畅,35岁没进入管理层,不叫失败,实在没有必要自责和自贬。
“老”打工人的出路何在?
其实,无论你是基层员工、还是管理层,离开平台后,人家认可的不是你的职级,只看你能否提供专业的技能或服务。所以,与其忧虑自己35岁没升任管理层是不是loser,不如踏踏实实把自己的业务做好。
至少我们可以在两方面精进:
第一,成为专业人士。
专业人士就是离开某个平台也能使自己的价值不被打折的人。普通打工人依靠的是平台,而专业人士是被平台依靠。
如何成为自己岗位上的专业人士?
1)深入了解所从事的行业:包括最新的趋势、最佳实践、行业标准等。经常阅读相关书籍、行业报告和文章,参加相关的研讨会和培训课程,与行业内的专家和同行进行交流。
2)持续学习和自我提升:专业人士应该不断学习和更新自己的知识和技能。了解新技术、新工具和新方法,参加培训课程和在线学习,读相关的书籍和文章。定期评估自己的知识水平,并制定学习计划来填补知识和技能的空白。
3)寻求专业认证或资格:根据所从事的行业,考虑获取相关的专业认证或资格。这些认证和资格可以证明我们在特定领域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增强自己的专业信誉和竞争力。
4)建立专业网络:与同行、专家和行业领导者建立联系,加入相关的专业组织或协会。参加行业会议、研讨会和社交活动,扩大人脉,并与其他专业人士进行交流和学习。
5)建立专业声誉:这一点往往容易被我们忽略,尤其是确认自己不适合管理岗位时,就会自动调节成埋头苦干的老黄牛模式。但其实,专业人士也需要通过在工作中展现出色的表现和专业能力去建立自己良好的声誉,这样在寻找新的平台时才有砝码。
第二,寻找“向外”的可能性。
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觉得35岁走入职场“死胡同”是因为好像除了基层和管理层,没有别的选择,自己只能被卡在一条轨道上。虽然背着各种贷款和育儿的中年人不敢随便折腾,但这并不意味自己没有转轨的可能。
中年职场人需要打破两个限制性的迷思:
1)自己年纪大了,现在开始会不会来不及?35岁在职场上不算年轻,但放眼自己一生的职业生涯,还未进行过半。与其一直呆在基础岗位上无时无刻担心自己被淘汰,不如少给自己设限、多一点行动力,把自己的职业选择卡得太死。
2)万一不适合,自己付出那么多,成本会不会太高?
如果想要“向外走”,中年转岗需要学会的一个技能是: 小步快跑,低成本试错。具体来说就是在开始前,不要脑子发热冲动行事,而是思考和调研清楚以下问题:
如果现在这份工作干不下去了,你还有其他选择吗?
有没有目标职业或企业?
这个目标是你真实调查过的,还是你自己以为可行的?
要去到这个目标,你还缺少哪些条件
自己思考清楚后,下一步就是别犹豫太久,尽快“下场试水”。这就好像一个产品迭代,在你还不确定这个功能好不好用的时候,先上,让用户帮你测试,不好用赶紧更新,谁也不能保证一个产品上线就是完美的,都是不断更新、不断试错、不断升级才有好版本问世。
具体来说,我们可以在工作之余去未来想转入的领域探索,比如找insider打探、找专业人士咨询了解、自己以“边缘者”的身份一边身体力行地去行业里行动、一边了解,虽然现在很多企业都卡“35岁”这条线,但我们也要明白,一家有前途的企业,他们是要找的不只是年轻的人、更是有用的人。而专业技能和向外拓展的勇气与行动力,才是职场永不过时的武器。
免责声明:此文章部分图文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犯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