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围人一直认为,在找工作这件事上面,我有点小题大做,找工作谁不会谁不行,赶紧工作起来就可以了;然而,在我的认知层面,总感觉是大家大题小做了,也许是我的层面环境使然,也许根本就是我想太多。然而,不管怎么样,都不妨碍我把这个阶段,在我的认知层面上,进行彻底的剖析。文章将从重要性,资源倾斜,结合自身以及本质发现四方面叙述。
1.重要性
首先,如果单纯的用进步或者提升把人生划分的话,那么人生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在学校的学生阶段以及步入社会后的工作阶段。如果不考虑退休后的养老阶段,那么确实,人生就是这两个努力的阶段。
在这个大前提下,应届生应聘这个环节算是一个承上启下的转折点。承上,是在学生阶段,付出努力后取得相应成果的肯定;启下,则是在未来融入社会时的切入点。所以,它不单单是学生阶段的尽头,更是这个阶段的整合以及汇总,当汇聚成一份简历后将作为武器,被用在社会阶段中进行拼杀并以此来换取一席之地。这样看来,应届生应聘的意义就显得截然不同。
此外,它还是学生阶段与工作阶段的唯一转折点。在大多家庭的认知中,高考可谓是重中之重。但是站在宏观的角度来看,高考也只不过是第一阶段中一个承上启下的点,甚至都算不上转折点,用来过渡学生阶段中的高中时期与大学时期。并且现在复读二战比比皆是,只要考上心仪的学校,那么你与其他同届同学并无区别,都是大一新生。但是在应届生应聘的转折点上,当你工作一段时间发现第一份工作并不满意,开始寻找第二份工作的时候,你的简历将不再代表应届生而是往届生。更关键的是,这种区别对待是国家以及社会做出的区分,所以它相比于高考算是唯一的节点。
这并不是贬低高考的重要性,而是当你站起来宏观地比较两者时,轻重自然一目了然。在我看来,应届生应聘这件事情的重要程度肯定是不低于高考的。更甚者,如果有条件或者想在社会阶段快速发展,那么这个环节所涉及到的人脉以及资源的投入则需要超过高考。
2.资源倾斜
如果把学生阶段当成是投入过程,那么工作阶段是产出过程,中间的转折之势就是应届生应聘环节。此外,学生阶段又分为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等不同的部分。本来,要是两个阶段水平对接没有转折,如果学生阶段所有部分的资源投入以及成就很高,那么工作阶段的回报肯定很高。
但是当程序真正运转时,你会发现不论你学生阶段资源投入再怎么多,如果转折点的体量不够大,那么产出的量绝不会很高,在此之上就算工作阶段进行多次加工,那也算不上理想状态。不过,如果学生阶段投入普通,那么转折点扩充得再大也不会被填满,多余的空间就是浪费。
所以,理想状态下,构建一个与学生阶段资源投入相匹配的转折点,这是尤为关键也是性价比最高的选择。当然,什么样的转折点才算匹配学生阶段资源的投入,具体家庭根据切身情况去分析判断。
3.结合自身
当对于应届生应聘的本质有了全新的认识后,下一步则是在这种认识下,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分析该如何去做。在此之前,我们不妨揣摩一下不同阶层的应届生,在找工作阶段是怎么做的。
富人阶级对于找工作的定义肯定与别人是不一样的,他们工作的目的已与养家糊口天差地别,我认为更偏向于实现自我价值,提升领域升华自我等,这里差距太大没有能力并且也没有必要过多描述。
而中产阶级精英家庭因为拥有不错的资源以及认知,所以能够培养出大批量高学历高能力的应届生。这种家庭一般是社会的中流砥柱,掌握着各行各业的优良资产以及信息渠道,于是他们的应届生可以及早的确定最好的目标。他们高考时会选择四年后的热门产业,比如金融或者计算机等。他们会在大一大二就确定目标工作,考研还是出国,并及早的制定计划。并且家庭的资源会让他们有机会去500强实习,或介绍或内推,用以锻炼能力以及丰富简历。比如,专业选取金融领域,上学期间介绍去国内排的上号的金融公司实习,一实习就是大学四年,可能的话加上研究生三年,不断的熟悉业务,并在毕业后直接转正,更甚者直接转正成百强公司的小管理。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想挤进中产阶级的层面,就仿照他们最优秀的模式。这些行为拆解开来,我们可以看到,因为资源足够以及足够优秀,所以他们可以很明确的确定未来第一份工作要进哪些公司,因为排名靠前专业相符的就那几个公司,此为制定清晰的目标。这也是拉开差距最大的一步,找到适合自己的岗位。普通家庭敢想的大多也只能停留在想,卡在了如何进去的问题上。剩下的一部分降低档次后发现,可选的实在太多,并不能确定自己喜欢哪个,哪个最适合自己,往往少数做出了最优的选择,为自己未来的工作阶段正确铺路。然而,大部分的人,在学生阶段的最后一段时间并没有提前去思考这些问题,往往是毕业季仓促的去寻找一份差不多的工作,即使他们的简历也是差不多,但是实际上肯定是有更好的选择,只是因为时间仓促,来不及做足准备所以无法把握住这个机会。按照之前工作阶段产出过程的分析,这批人在这个时候就已经不再具备与中产阶级应届生比较未来的可能性。而后的阶段不外乎提前准备,提升自己,在转折点来临的时候,让自己正好符合既定目标的门槛要求。
所以能清晰地制定明确的目标,至关重要,而且最好学生阶段就要确定,之后通过资源进去实习,基本能进去实习,并且保持最后的学生阶段都留在里面实习,那么正式工作基本就有了保证。那么如何制定这个目标,学生因为资源认知层面的不足,并不能很好的找到这个目标,那么此时家庭的资源至关重要,而如果家庭认知层面不够,就需要寻找业内专门做这个的。
结合自身出国环节的流程,我发现资源是可以互通的。出国对于我的家庭来说可以算是超出了认知,属于就算敢想却不知具体如何操作这个阶段。而通过购买机构服务产品,外包了整个流程,则很好的解决了这个问题。根据个人整体实力明确了目标学校,并且目标学校在当时整个家庭的心中都算高的有点惊讶,然而在内行人眼中也许并不算什么。最后,资质这块缺少一份雅思成绩,在最后有限的时间内通过努力获得,最终完成了这项任务。
整理后可以得出理想状态下的流程。客观的讲,因为家庭的资源在南京这个城市很是普通甚至算是有限,所以并不能很清晰的给出明确的目标,而那种外行人惊讶内行人习以为常的岗位目标,正是现在的我所需要的,所以第一步还是寻找机构,制定高出我预期的却又适合我的岗位目标,什么最适合我以及如何制定交给机构。第二步,因为目标是量身制定的,所以已有的资历应该是相差无几的,就算缺少一至两项,我也要用最后的学生阶段来补齐达到门槛。第三步,如若真的目标岗位高出我现在的预期,那么面试的激烈在所难免,这一部分的学习以及包装,也要靠机构的课程来提升。最后还有什么现在看不到的,只能在程序进行中查漏补缺,不断完善。
4.本质发现
分析到这,我不禁开始害怕,并不是害怕缺少资源这类,这算是庸人自扰;也不是害怕分析错误,因为我已经接近了本质。
真正让我害怕的是,要是这些分析是对的是真的,是不是所有诞生于上层家庭的成员都是按照这种程序培养的,并且对我绞尽脑汁的分析不屑一顾,因为他们早就对此了如指掌并且习以为常。
我害怕当我经历着,思考着,分析着,并且费劲心思剖析了一切后,最终看到的本质却是名为阶级的无形屏障。不去做,不去想,不去分析,看不到屏障所以无忧无虑的快乐着;努力做,用心想,费力分析,当欢欣雀跃以为碰到的是门,却在无法推开后才发现是坚不可摧的岩壁,那种绝望胜过了恐惧。
我更害怕,未来我连害怕恐惧绝望的感觉都被剥夺。不再有资格让我经历,不再具备认知层面让我思考,不再拥有资源正确分析,于是我再也看不到屏障,却以为推开了门,变得无忧无虑。
然而,可以预见的是,进入了社会阶段,因为资源以及层面限制这将是必然的。
也许未来的某一天,当我闭上眼睛再次睁开时,我将不再害怕,快乐将由心而发,也许这也是快乐吧。
免责声明:图文来源于网络,本平台重在分享,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