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早高峰的地铁松散起来的时候,身经百战的北京打工人就知道,疫情它又来了。
起起伏伏这么多次,本以为北京居民已经可以从容面对流调,没想到头来还是被它扎了心——河北一密接者,每天开车80多公里到北京上班,生活不易和打工心酸的气氛在评论区扑面而来。
通勤,像供暖前夕漏水的暖气,高考数学的最后一道大题,把上班这件小事变得更加疲惫且具体。
通勤之难 难于上青天
如果工作会让你觉得痛苦,那么通勤无疑会让这种痛苦的体验更加深刻,尤其是当你生活在一线城市。
长时间通勤宛如牙痛,虽然不致命,但无时无刻不在拉低打工人的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
高德地图的一份数据显示,2018年北京平均通勤拥堵时长接近45分钟,全年在通勤拥堵上就要花掉一个星期。国家统计局报告显示,中国人的预期平均寿命约为77岁,活到这个年纪,光在上下班路上的时间就要将近一年半。
即便如此,45分钟的通勤时长,依然是很多打工人的人生理想。2019年人民日报面向全国网友发起的微博调查,通勤时长30分钟以内的都是少数,更多的人通勤时间在1个小时以上。
时隔一年,通勤时间长的情况并没有显著好转。
根据中国城市设计规划研究院发布的《2020年度全国主要城市通勤检测报告》数据显示,全国36座主要城市中,仍有超过1000万打工人正在忍受60分钟以上的极端通勤。
其中,北京以平均通勤距离11.1km,平均通勤时间47分钟,极端通勤占比26%的数字领跑全国。
在北京生活之前,可能你从未想过,原来通勤是一种极限运动。
每一个需要打卡的上班族,都会在早上经历一场马拉松——他们熟知离换乘口最近的车厢门,然后在关门铃声的最后一个音节使出九牛二虎之力挤上地铁,以便能在第一时间下车换乘。
地铁站是他们的田径场,每一个走在前面的陌生人都可能是在训练他们紧急避障,稍微走慢一点就可能被淹没在人潮汹涌的海洋,再怎么有特技傍身也无法乘风破浪。
报告里的数字背后,是打工人和时间赛跑的滚烫生活。
跨城通勤 比通勤更难的生活
当刚刚起床的市内通勤人一边刷牙一边在心里默默抱怨通勤时间长、交通不方便的时候,有些人已经开始在地铁上补眠了。
还记得前面提到的河北密接者吗?像他这样居住在河北,工作在北京的打工人,过的就是需要跨城通勤的双城生活。
每天六点左右从家出发,晚上七点下班再独自开车回河北,一天24个小时,将近四分之一都在路上,而这样的情况并非个例。
前不久,#北京上班 河北居住#上了热搜,许多人分享了自己的双城通勤生活。
一位在北京工作十年的博主自述,他在燕郊住了五年,期间工作地点从中关村换到国贸再到西二旗,每天开车往返120公里,早高峰要花两三个小时才能到公司。两到六个小时在路上,“很普通”。
自己开车上班,尽管路途遥远,还是多少实现了一些通勤自由,更不容易的是那些乘坐公共交通跨城通勤的人。
一位打工人记录了自己的公共交通跨城上班之路,每一个环节都要精确到分钟!
这种跨城通勤的现象不止发生在北京,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也很普遍。
今年5月,一位家住江苏昆山的小姐姐引发了网友围观。她每天上下班都要坐高铁到上海,单程通勤时间历时两个小时四十五分钟。
如果不是那些记录北漂、沪漂生活的视频,很难想象有人愿意每天花四五个小时去上班。
他们辗转于各种交通工具,对每个流程耗时烂熟于心,有时候你甚至觉得他们不是要去北上广深的格子间里工作,而是普通人中的卧底,来往奔波只为阻止邪恶势力毁灭世界。
对时间的把控不是跨城通勤的唯一难点,能承受排队和换乘的超长待机体力、基本能保证准时下班的工作、面对日复一日长征生活依然保持的乐观心态,都在考验着那些跨城通勤的超级英雄。
你以为跨城上班只是对生活的精打细算,但实际上,跨城通勤的每一程、每一天,都在上演《出埃及记》。
如此艰辛 为什么还要跨省通勤
跨城通勤的本质其实是职住分离。
而造成职住分离的核心原因,是工作机会和住房成本失衡。
工作机会,对于那些跨城通勤的人来说,是闪闪发光的未来生活。
他们当然可以选择留在老家过着有车有房的高配生活,但对于工作却没有更多选择——没有五险一金的公司、2-3k的岗位、无槽可跳的尴尬,让这些对未来依然有所期待的年轻人,觉得自己像一只温水里的青蛙。
所以即便留在大城市的生活辛苦且难以让人感到快乐,他们依然愿意为丰富的可能性和不可限量的职业规划而奋力拼搏,赌上一把。
既然决定留在一线城市,主要矛盾就会转移为降低住房成本。无论是买房还是租房,退出一线城市的地界之后,门槛降低了很多。
以北京为例,周边的燕郊、香河、固安、涿州、廊坊等地,距离北京并不算远,但房租低廉,成了很多北京打工人的筑巢首选。
那些没有购房资格又落户无望的北漂,为了能早日实现成家立业的愿望,也会考虑在周边城市置业,一旦做出人生选择,就不得不习惯这种生活。
当然,还有一些人心甘情愿为了大城市的生活,每天花上六分之一的时间奋力团圆,又奋力拼搏。
一线城市在通勤中消耗着年轻人的创造力,同时也在以磅礴喷涌的生命力反哺着他们。
地铁上永远有在捧着书读的陌生人,美术馆永远有新奇好玩的展览,有时候留在大城市,也不需要太复杂的理由。
那些没有继续跨城通勤的人 后来怎么样了?
即便跨城通勤人数再多,但说到底,跨城通勤终究是一种以透支生命为代价的极限生活。
这种每天在城市间来场半马的生活方式,也并不适合所有人。当一个人决定不再跨城通勤,他面前的选择余地非常广阔。
换工作是结束通勤折磨最常见的方式。工作一段时间后,你会发现除了在意薪资,职场人同样在意生活品质。
一份猎聘调研数据指出,职场人跳槽选工作,除了看中薪资福利和稳定性以外,也很在意通勤时间和距离。
随着一线城市的蓬勃发展,也有很多年轻人选择换座城市,换种生活。
安逸的成都、休闲的杭州、大气的西安、舒服的青岛……新一线城市异军突起,二线城市也有突出表现,越来越多的城市成为年轻人比北上广深更好的选择。
还有一些人的跨城通勤压力,逐渐在远程办公中得到释放。
疫情的阶段性爆发,改变了很多公司的工作方式,从去年的居家隔离开始,一些公司和机动性比较强的工种就开始进行远程办公的尝试。
远程办公不仅规避了长通勤带来的困扰和感染风险,同时也可以有效降低办公成本,使工作更加自由灵活。
没有经历过跨城通勤的人,是不能理解他们的选择的。
但即便不理解,仍然可以敬佩他们的坚持——毕竟,如果生活有四平八稳的坦途,又有谁会向往荆棘丛生的密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