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药学是研究外科患者特殊用药特点,寻找解决适合外科患者药物治疗方案,以改善外科患者临床结局的学科。近期,中国医学论坛报社专访了广东省药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中国医学论坛报》外科药学编委会主编郑志华教授,作为率先提出“外科药学”概念的专家之一,郑志华教授在外科药学相关培训及实施方案、推动外科药学发展方面进行了诸多有益探索和创新实践。本报整理访谈精粹,以飨读者。
专家介绍 郑志华 教授
广东省药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中国药学会理事,《今日药学》杂志主编;Journal ofAffective Disorders审稿人,广东药科大学客座教授,《中国医学论坛报》外科药学主编全国科协系统先进工作者,中国药学会“优秀药师”,IBM Micromedex®杰出贡献奖,国际药学联合会(FIP)9·25世界药师节推广贡献奖;
广东省处方审核培训班优秀讲师,主审我国第一本审方教材一《药师处方审核培训教材》美国药师协会(APhA)药物治疗管理(MTM)认证药师和培训讲师,将教材翻译引入我国,并首先以MTM模式推动药学门诊开设主持编写我国第一个静脉用药调配中心质量管理规范,获原广东省卫生厅和广东省物价局采用作为收费依据主持的超说明书用药规范管理工作成果在全球四大主导医学期刊之一的《英国医学杂志》(The BMJ)发表,入编国家卫健委规划教材和《执业药师蓝皮书》,并写入《医师法》构建“外科药学(Surgical Pharmacy)”知识体系,主编第一本《外科药学》教材,并首先推动外科药师岗位的开设;首先将“Deprescribing”概念引入我国,并将其译为“处方精简”
“药向外突破” 外科药学的发展现状及方向
郑志华教授分享了他提出“外科药学”概念的初衷,以及我国外科药学的发展现状、机遇和挑战。郑教授表示,提出外科药学的初衷是为了配合药师的转型,药师需要向临床转型并适应临床需求。他认为药师的知识应该与专科医生互补,而外科医生相对来说更需要药学知识的支持,对于外科学科来说,手术治疗固然重要,但药物治疗也不能忽视,而药师的专业知识可以与外科发生互补,发挥更大作用。因此,提出外科药学的概念是为了让药师更好地走向临床,尤其是外科领域,更好地配合临床工作的开展。
目前,广东各大医院已逐步设立外科药师岗位,而国家卫健委推行的驻科药师制度为外科药学工作提供了助力。在药学教育方面,外科药学已进入广东药科大学和中国药科大学的临床药学教育体系。郑教授强调,要改变一个学科,必须改变其教育体系,希望教育界和临床医学界共同携手,促进外科药学的发展。
谈到外科药学的发展现状,郑教授指出,药师在外科发挥作用已有很长历史,但专设外科药学和外科药师仍在起步阶段,目前要让外科药师清晰地认识到他们在外科中的不可或缺性,如同麻醉医生一样。在去年的世界药学大会上,郑教授牵头举办了外科药学分论坛,向全世界药师介绍了外科药学的理念和发展情况,得到了国际药学界的认可。他认为,全世界的药师在外科领域都面临着类似的挑战,而外科药学可以成为药师走向临床的一个重要切入点。
最后,郑教授指出,外科药学工作符合国家对合理用药的重视,也在公立医院的绩效考核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然而,现阶段的挑战在于药师的知识体系和观念转变,需要面对教育、培训等多方面的挑战。他认为,外科药学服务是新时期药学界的一种新质生产力,因此应该得到更多的关注和支持。
将外科药师融入团队保障围术期患者用药安全
作为中国医学论坛报社外科药学编委会主编,郑志华教授谈到外科药学编委会未来的发展重点和工作规划,并对外科药学的发展提出了期待。
郑教授表示,《中国医学论坛报》在医学界具有重要地位和影响力,他希望能够借助其媒体优势,推动外科药学的发展。通过依托《中国医学论坛报》全媒体平台,他们计划向全国的药学界和医学界,特别是临床一线推广“外科药学”理念,促进“外科药学”在全国范围内生根发芽,为我国医药行业的高质量发展做出贡献。
提到工作规划,郑教授表示他和编委会成员计划在中国医学论坛报上设立外科药学的专栏,并分享一些先进的临床实际案例和临床规范路径,以传播外科药学工作声音。同时,他们还计划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外科药学工作的推广,重点向药学工作者们分享外科药学工作的思路、框架和切入点,以加速其在全国范围内的发展。
最后,郑教授表达了对外科药学发展的期待,他希望药师能够成为外科团队不可或缺的一员,构建一个新的外科医疗工作模式,其中药师负责药物治疗,与外科医生和麻醉师共同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