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直接解决不了问题,那就迂回向上、反向施压,以促进问题的解决。
问题产生的本级不重视,那就向他们的上级反映,如果不行再向上反映,以他们的上级的施压,来促进他们本级的重视,以及问题的解决。当然,这里所说的问题是指基本符合政策要求的问题。
故事一:
越是吵闹,就越是能争取现实补偿
现实问题的复盘,往往最能说明问题。下面,就跟大家分享一个单位发生的真实案例。
单位有个职工,前些年因为意外情况脚踝受伤,后来受各种因素影响,再加上治疗不够及时,以及他本人的一些问题,伤情恶化,最终导致整条腿都很僵硬,严重影响工作和生活。
单位和领导看到这个情况,也比较关注,为了关心照顾(安抚)这个职工,主动协调对接评残事宜。最终,在各方的积极努力下,这个职工被评定为十级伤残。
根据单位规定,职工受伤,单位应给予相关的治疗,直至康复;如果治疗无进一步的效果或积极意义,可申请评残。但评残就意味着治疗周期结束,以后就不能再以此说事了。
单位和领导本以为按照规定评了残,就算把这个职工的问题解决了,后期也可以顺利地清退这个职工。但是,这个职工的家人却不满这个结果,非要单位给予额外的补助和补偿。
为此,这个职工的家人在单位闹了很久。单位和领导给他讲政策和规定,他就胡搅蛮缠,甚至扯东扯西,追究单位延误治疗的责任——小小的脚伤,为什么会演变成残疾。
虽然从规定的层面来讲,这个职工评残,就代表着脚伤治疗的结束,根本不可能再有其他的补偿;但是,这个职工的家人就是不依不饶,跟单位的各级领导反复谈判,而且越发有向上反映问题的意向。
单位领导当然不希望问题被捅到上级单位,因为上级很多时候是不问青红皂白的,只要有告状的,就是相关单位管理不善或者问题处理不好。
最终,为了安抚这个职工的家人,不让这个事继续发酵,单位的主要领导决定,打一些政策的“擦边球”,并号召单位大小领导募捐,以补偿这个职工的家人,虽然其要求完全没理。
故事二:
没法实施,最终也可以变成尽快解决
无独有偶,前段时间我刚好也遇到了类似情况,并感觉这类事情的内在机理都是一样的。
事情的起因,是我要去银行办理一项业务,办成之后,可以少还一些之前贷款的利息。这项业务有明确的政策规定,本想着会很顺利,毕竟有政策规定,但是却遭遇了很多曲折。
在前去银行办理这项业务之前,我先跟银行做了沟通,以确保过去能够直接办理
但是,当我接通银行的电话,银行的客户经理却说,这项业务需要去银行之外的另外一个机构办理。当然,我也没有怀疑,于是就按照银行的提示,去指定的相关机构协商。
可当我拨通银行指定的机构的电话时,这家机构却说不是他们管的。至此,我很纳闷,我所在的单位明明下发了相关通知,说有相关政策规定,可为什么最终的结果却是“办不了”。
后来,我又咨询了我们单位的业务人员。业务人员跟我解释说,我办的这项业务,直接找银行就行,不需要去其他什么机构协商。无奈之下,我又给银行去了电话。
当我把握核实的相关情况一五一十说明之后,银行承认了确实是他们直接办理这项业务,不需要去其他机构协商。(我就纳闷了,为什么一开始让我去其他机构协商,猫腻?)
然后,我就要求银行办理这项业务。可银行又说,政策规定虽然有,但现在无法办理,具体原因是上级没有具体的业务通知。
至此,我已有些气愤。于是,我给他们的上级单位打去了电话,上级单位也说有相关政策规定,但是现在不能办,不过保证在三个月内给我办成。我询问为什么不能办,他们说没有数据。
无奈之下,我向这家银行的官方客服打了投诉电话,一共打了2个,较为气愤地说了相关情况。(官方客服很重视,直接安排当天值班总经理回电话,解决我的问题。)
后来,问题还是被反馈到了我最初联系的银行。只不过,这次他们的经理很客气地给我说,业务能办,当周就能办,而且还反复向我解释之前的“误会”。至此,问题算是解决了。
故事三:
锅“漏”解决不了,那就干脆把锅捅“穿”
以上两个故事,都是典型的“反向施压”案例,说得再直白一些,就是越级反映问题。
这也让我想起了一个经典的“破锅效应”,既然小问题不被重视,那就把运用无理吵闹、越级反映等各种手段,把小问题升级成大问题,以引发关注,并促进问题的解决。
说是一家单位吃饭的锅漏了一个洞,做饭的人每次做饭都非常不方便,于是便向上级反映,希望能把锅维修一下。
但是,上级却不够重视,虽然给了答复,说按照程序审批维修,但却迟迟得没有具体的动作,锅还是那个漏锅,做饭依旧很不方便。苦于做饭不方便,只能继续向上反映,但结果还是老样子。
最终,做饭的人实在受不了了,就拿了铁锹直接把锅给捅穿了。以前是锅漏,勉强还能做饭,尚有饭吃;这下好了,锅被捅穿以后,大家都没饭吃了,于是没饭吃的人都闹了起来。
一群人没有饭吃闹了起来,这可是大事,马上就引起了领导的注意。
领导出面亲自解决这个问题,于是在第二天,一口崭新的锅就被送了过来,相比于原来的漏锅,新锅好用多了。当然,随着新锅的到位,饭又做了起来,也就没有人再反映问题了。
换一口新锅,其成本当然比修一口漏锅要高得多;但为什么漏锅就修不了,必须以更多的成本换一口新锅。其实,这就是很多问题的现实逻辑,不闹到一定程度,就是不会被解决。
不管是无理在单位吵闹,还是越级向上级反映,更或者把锅捅穿,都是在把小问题升级为大问题,我们尚且不管这些小问题是否合理,但是这些问题一旦被升级为大问题,都得到了更多的关注,以及更进一步的解决。
这符合问题的常规解决思路吗,显然不符合,但貌似只有这样,问题才能得到更好的解决。
主要启示:
“刺毛”,也是一种问题解决策略
记得坊间有句俚语,石头飞上天,终究还是要落到地上。
在很多单位,如果问题产生的本级单位解决不了,不管是他们不重视,还是不想解决,那就想办法引起他们上级单位的关注和重视,这里的办法有很多,吵闹、越级、投诉等都是常见的办法。
等他们的上级单位重视了,就会“反过来”督促他们本级单位,最终达到“反向施压”的目的,也就会引起他们本级单位的重视,以及相关问题的解决。
所以,有时候解决问题不能光讲理,还是要讲策略,甚至蛮不讲理,否则问题就无法解决。
免责声明:此文章部分图文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犯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我们将及时删除。